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城市水文室主任刘家宏说,海绵城市,是城市规划、设计、建设领域的一次创新,目的是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其核心是“水”。而海绵城市的科学基础便是城市水文学。
今年5、6月份,在广东大范围的强降雨使包括广州、深圳在内的多数城市遭受内涝,而仅仅是一次的降雨事件,受影响城市便出现了道路中断、交通瘫痪、房屋被淹、民众受困等严重灾情,受灾人口42.4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
6月16日至17日凌晨,上海暴雨预警升级成橙色,部分地区降雨量突破200毫米。
降水导致上海多个地方出现积水,近百条马路积水达膝盖,公交车行困难,大批小车抛锚,众多老房渗漏,不少路段拥堵处瘫痪,上班族经受重大考验。
而近期,在湖北、湖南、广西、江西等多数城市也都因降雨产生的内涝蒙受了巨大损失。事实上,“逢雨必涝,城市看海”是我国绝大部分的城市都长期面临着的问题。
在原始自然的条件下,大部分的雨水由地面吸收并渗入地下,然后由地表和植物表面被蒸发,回到大气中,多余的雨水从地表缓慢地汇集于溪流江河,排入湖泊海洋。
无法流入土地的雨水在地面汇集形成径流排入市政排水系统,但地表径流的增加,意味着更多原本清洁的雨水经城市地表的污染物所污染,并且排水管道的压力也随之增加。
同时因为城市排水管道为硬质设施,难以配合多变的降雨而变化排量,所以会出现排水不足而产生内涝的情况。尤其在我国前期建设不够规范的情况下,城市所依赖的管道排水系统其实已不堪重负,因此内涝频繁发生。
为了避免内涝的产生,减轻内涝的危害,许多城市都进行了改造。以广州为例:去年下半年,广州市水务局首次公开的广州水务白皮书显示,广州2013年中心城区易涝点共44个,其中内涝黑点13个,积水频发点24个。2008年以来,水务部门已完成300
然而,5月初的一场暴雨,让广大市民发现,“24小时暴雨不成灾”依然是没有实现的梦想。
无独有偶,包括武汉,南京,上海等多数城市都曾进行防洪排涝改造。可是,年年进行改造却年年屡遭内涝,除了政治上和历史上的原因,防洪排涝思维也应转变。如果传统的方式是人类驯服自然,那么如今应该转变为人类遵循自然。
之前,各地政府为了解决内涝问题大力推进管道系统的改造,投入巨大但效果甚微。
因此,遵循自然雨水循环规律的城市雨洪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在我国,这个系统被称为海绵城市。意为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3年12月,习近平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而这三个“自然”实际上是强调利用生态的方式加强城市雨水管理能力。
海绵城市的首要优点是将雨水“变废为宝”进行收集利用。新加坡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211m3,占世界倒数第二位,该国利用蓄水池收集雨水回收利用,对自来水的依赖减少了40%。
反观国内许多城市,因水资源缺乏而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量急剧减少,结果是城市地下空间出现大量空洞,地面沉降,危害城市居民生活。
海绵城市强调雨水下渗和雨水回用,同时增强了对地下水的补给并减少地下水的需求,保证安全的地下水位,减少地面沉降的风险。
由于海绵城市将雨水进行下渗和收集,减少了城市对市政管网的依赖,从而能减少管道铺装投入。以美国波特兰为例,以替换管道升级传统排水系统将耗费$250万,而实施海绵城市排水系统仅$200万,大大减少管网投入。
海绵城市主要以下凹式绿地的形式通过自然下渗吸收雨水径流,在城市“海绵体”增加的同时也调节了城市生态。
海绵城市作为传统排水系统的补充和加强目前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为了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国家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补助期限为3年,按城市规模分档补助数额,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因此,对于我们广大景观设计师而言,海绵城市将会对景观行业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许多具体的工程技术措施都需要由景观设计来进行整合和美化,景观设计师在当中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景观设计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作为一名从事景观设计的专业人员,我们也有义务了解并推广海绵城市的概念,让社会大众更了解海绵城市,和不同专业的人员紧密合作,为营造健康、绿色、宜居的城市环境而不懈努力。
苏州富茂行机电一直致力于研究海绵城市的理念和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那么,到底在哪些地方可以运用到海绵城市的技术呢?下面的图片立刻告诉你: